有志青年说∣邓中夏:铁骨丹心耀中华

发布时间:2025-06-23 16:52 来源:方志南京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17年,考取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在李大钊的引导和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他积极投身当时的反帝爱国斗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很快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参与“五四运动”,领导工人运动,发动省港大罢工等。1933年9月21日,邓中夏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9岁。

▲邓中夏(1894—1933)

他一生短暂,但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彰显革命者的崇高风范。1920年,邓中夏从北京大学毕业,他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托人在北洋政府为他找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但聘任书送来时,邓中夏却拒绝了,他说: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面对个人发展与国家未来,他选择了一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革命道路。

1922年7月,邓中夏出席党的二大,并参与了二大宣言和党章的制定,二大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部正式章程,体现了严明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参与制定、通过这部章程的邓中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纪律的坚守。之后,他遭受了诸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撤销全部职务,他和妻子仅依靠每个月7元钱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依旧坚决执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他还坚定地说:“一个人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也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受到挫折就失去了信心。”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被捕,9月5日被押解至南京。在狱中,他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展现得淋漓尽致,先被敌人用高官厚禄诱降,后又被施以酷刑,但他坚贞不屈,凛然回答:“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他还鼓励难友保持革命气节,坚信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坚决同敌人斗争到底。

▲1933年邓中夏被捕后,化名施义

他身居高位,但克己奉公,家风如炬,彰显共产党员的高洁情操。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后,邓中夏担任中共中央驻全总党团书记和全总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25年,他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在这场斗争中,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更以廉洁自律为准则,严格监管罢工期间的财政收支。他要求所有收支项目必须及时结算并清晰记录,定期向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汇报。这种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不仅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更增强了他们对罢工事业的信心。他要求身边同志同样廉洁自律,反对任何形式的贪污浪费。他曾告诫党员:“革命者的手可以拿枪,但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始终与工人同甘共苦,常年穿一件旧长衫,吃粗茶淡饭,拒绝任何特殊化待遇。1932年,在湘鄂西苏区,他亲自查处某县委干部私分没收财物的事件,并在《红旗日报》发表《必须清洗贪污腐化分子》一文,强调“腐败分子比敌人更危险”。邓中夏被捕前,将妻子李瑛托付给战友时只说了一句话:“告诉孩子们,父亲没留下财产,只留给他们‘革命’二字。”195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邓中夏传记时特别指出:“他留给我们的不是物质财产,而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太平里乡邓家湾村的邓中夏故居

今天我们缅怀邓中夏,不仅要铭记其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更是要薪火相传、承继遗志。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先烈对信仰的忠诚、对党组织的忠诚,坚守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实干报效祖国,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我们要勇于担当奉献,砥砺清廉品格,不为艰难所阻,不为利禄所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分享到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