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有许多雨花英烈曾在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疆场上浴血奋战、建立功勋。其中,周执中烈士是较早登上抗日战场的英雄。他在1932年夏季就和弟弟同赴抵御敌寇的一线。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之中,有一封雨花英烈周执中给家乡外甥留下的抗战家书。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不仅是周执中、周振华二位“兄弟英烈”曾经同赴国难的历史见证,而且其集亲情与豪情于一身的字句,也打动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2001年,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党的文献》杂志社编著的《红书简》一书之中,就收录了这封抗战家书。此后,家书又被收录到多本红色书籍之中,并且在各类红色文化活动之中被千百次重读。这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那份“爱国也爱家”“爱家更爱国”的双重感情,让今天的人们感动不已,并且一次次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笔者查询到若干稀见历史文献。通过这些史料的记载,今天的人们不仅能更详细地了解雨花英烈周执中的红色故事,也能透过历史的烽火和烟尘,更清晰地重温“兄弟英烈”的动人事迹。
周执中,又名周国正、周平民,1902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杨家乡,大革命时期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是家乡党组织的领导者之一。
周执中在中学毕业后即在家乡的小学任教,后曾任校长。为人正直、爱护学生的他,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接受了革命思想,在1926年上半年入党。1929年周执中担任了内江县杨家乡党支部书记;1930年1月至7月,又担任中共内江县委委员。1930年7月24日,县委机关被敌人查抄破坏,周执中随后也受到通缉。党组织决定周执中暂时转移。当年8月中旬,周执中离开家乡前往重庆,随后转赴上海。
周振华,又名周国辉、周健民,是周执中的弟弟。1914年出生。年幼时他在哥哥周执中任教的杨家乡小学读书。在哥哥的教育和引导下,少年周振华也曾多次为革命工作站岗放哨、传递信件,并且参加了党组织发动的抗捐抗税斗争。哥哥被通缉后不久,周振华也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邻近的安岳县读中学。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也就此开始。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迅速投入到救亡运动中。12月下旬,日本关东军开始逼近辽西锦州。随后,上海爱国人士开始发起“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该团见诸报端的征集启事,先痛陈背景:“暴日无端侵占辽黑,惨杀同胞。近更变本加厉,明目攻锦,平津岌岌,国亡无日。”随之也号召“各界青年”到位于上海闸北青云路继成里的该团临时办公处登记,共同投身抗日救国事业。12月29日,该团举行成立大会,发布宣言称“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以鲜血头颅,抗日救国”。
国难当头之际,周振华也辗转来到上海,和隐蔽在上海的哥哥周执中一起报名参加了“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兄弟二人从此舍生忘死、同赴国难。
1932年1月14日该团从上海出发辗转前往北平,准备前往东北抗日一线。多位知名人士此时曾题词送行。例如,冯玉祥题词是“实为无上高贵之团体”;何香凝的题词是“步先烈之血迹,可慰我辈良心”。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后,该团又立即“转折南下”,在上海本地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战事结束后,该团的18名团员又在1932年6月7日再次离开上海北上,试图再次前往东北的抗日疆场。而在这支北上队伍的行列里,就有周氏二兄弟年青而坚定的身影。
就在此时,地处辽宁、察哈尔两省之间的热河省,正在逐步成为抗战的最前线。九一八事变后,热河即成为从东三省撤退的大批东北军驻防地,同时也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后方基地。而日本帝国主义对这里也虎视眈眈。1932年3月1日,日寇扶持的伪满洲国发布的“建国宣言”里竟然将热河纳入其范围。随后,日伪势力在热河周边大军压境,局势日趋紧张。
包括周执中、周振华在内的“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18名成员于6月11日到达北平之后,准备步行前往东北。随后,“因热河告急”,大家又决定“参加久已抗日、战绩卓著之蒙边骑兵司令成长奎部,协助杀敌。”
成长奎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一期,九一八事变之前曾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骑兵组第二科主任。日寇侵占东北时,他于1931年底曾经率领骑兵投入辽西一带参加抗战。至周执中、周振华18人加入时,被改编为“蒙边骑兵支队”的该部已“抵抗半载余、曾与敌数十战”。而“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加入该部后,组成了部队的政治训练组。周执中任该组“第一科上尉科长”,周健民任“准尉宣传员”。在民族危亡之际,兄弟二人都成为奔赴前线的抗日部队之一员。
1932年8月,在东北军着力整编义勇军武装的大背景下,成长奎又兼任东北救国军骑兵第四路司令。他随即在北平东北郊区的密云县发布抗日通电,称:“暴日肆虐,侵我疆土,夺我国权,惨杀同胞。凡我国人,谁不发指?”“誓与倭寇周旋,一息犹存,斯志不渝。”
随后,成长奎部又向热河省前进,周执中、周振华也随军长途跋涉。在行军途中,周执中被派到部队的参谋处“任文牍并兼任行营秘书事务”,周振华也亦被派到参谋处担任牒报(指军中行文通报)工作。1932年10月3日,他们给父母的家书中曾回忆自己“由密云随成长奎司令出古北口……今日上午已抵热河省中心重要商埠之赤峰县”。并且记述要随军再前行千里:“赤峰已在口外千里,但距通辽前方尚有千里,尚须一月始可到达。”当时,周氏兄弟所在的环境是“热河本极苦寒,我军又无给养”。但是他们二人在家书里感叹的则是“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这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1932年12月上旬,周执中、周振华随军到达热河省开鲁县境内。周执中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叙述“我部或将在此驻至旧历过年以后,始行开始进攻。”“开鲁绥东一带已成兵山一座。开年以后,或将有一次大战。”
因开鲁县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活动的重要地域,当时设立有辽吉黑民众后援会的分会。这个组织事实上是义勇军的领导机构。东北爱国人士1932年4月创建的东北义勇军后援会,5月改为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当年11月,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合署办公,并联合组建了东北义勇军总司令部。周执中、周振华在1933年初又被改派到后援会分会工作。周执中在家书里回忆:“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念我们远道而来,不辞艰辛,不怕困难,精神和热心都很值得钦佩,因此将我们留下工作。”他并且发出这样的感叹:“人人有枪有马,很热诚,很娱[愉]快,干救国救民的事……”
工作转变之后,周振华在后援会参与组织“前敌宣传队”。鲁北专员朱天培来开鲁,请派给抗日宣传政工人员,并指名需周振华等人前去。1933年2月7日早晨,周振华等人随朱天培乘汽车离开开鲁,行经至县城西北白沙陀时,突遭汉奸武装的伏击。周振华在下车隐蔽时不幸身中二弹,一弹击中左臂,一弹击中左肩,因流血过多而当场牺牲,年仅十八岁。
弟弟牺牲之后,周执中继续坚守在热河省境内。3月上旬热河抗战失败后,周执中经历千难万险,从“ 敌匪纵横之热河”突围回到北平。随后,周执中返回上海,准备继续坚持斗争。
从前线脱险的周执中,深切地思念着为国牺牲的弟弟。他在家书中写道“今晨在床上思及健民,眼泪不断的流了三个钟头……我自成人以来,虽未尝一日离去忧郁,然绝少悲伤痛哭……从未如此次健民……”
回到上海后,周执中收到外甥“百均”的来信,得知自己的家人接到小儿子殉难的消息后终日以泪洗面。这让周执中倍感痛楚。他满怀着家恨国仇,在1933年6月12日给外甥写了一封回信。
从这封早已残缺的家书之中,我们能看到周执中作为儿子的遗憾、作为兄长的悲痛:“你想我现在连自己都劝不住自己的痛哭,又怎能劝得住他们痛子痛弟的伤心。况且你大舅舅又是个有家归不得的浪人,除了写信去安慰安慰他们,还有甚么法子呢?”
同时,周执中也将对家人的挂念和关怀留存在信纸之上,希望外甥和他的妹妹、弟弟常来家中看望,并且“做些活泼天真的怪象”以此代为劝慰家人:
百均:现在我倒要请你了,我请你在这个暑假期中,常常同你爹爹和妈妈到我家里去,替你舅舅安慰安慰外祖,并且请你和妹妹、弟弟常常做些活泼天真的怪象以博他们破涕欢笑。这样不但可以安慰你的妈妈与外祖,并且可以把你数千里外飘流的大舅,也间接的减去不少的忧虑与悲伤。
周执中尽管当时心中有难言的悲痛,但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并没有沉溺在悲伤里。他给外甥的家书之中悲壮地写下这样一句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评述:
“这回你二舅舅在打日本鬼子的最前线死去,他为救国而死,是死得光明的……”
随后,周执中又在信中勉励外甥“努力读书”,并且将满腔悲愤倾注于笔端,带着自己继续为国奋斗的豪情,写下这样一段好似救亡呐喊的勉励话语:
将来长大了,好替你二舅舅报仇。杀完日本鬼子汉奸叛逆,把已失的东北四省,从日本帝国主义的手中夺回来,以完成你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二舅舅的遗志。
祝你努力!
信件的落款是“你数千里外正在痛哭的大舅舅复”。从这个细节能够看出周执中是流着眼泪写了这封回信。而随后的人生路上,失去弟弟的周执中孤身勇赴国难,继续毅然奔走在革命道路上。
1933年底,周执中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赴南京投考军事学校,准备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次年8月,周执中在南京浦口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英勇不屈。其后他被关押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最后在狱中牺牲。
今天,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奋起抗战、中流砥柱”部分之中的“率先御侮、救亡勇士”单元里能看到周执中的事迹。每个月都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驻足于展板前,从英烈的故事里感悟那份延续至今的革命精神。
周氏二兄弟在民族危亡之际前赴后继、陆续牺牲。他们的事迹则传颂千秋,永不泯灭。而这封展现着共产党人周执中家国情怀的书信,作为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也将继续成为一份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材,永远展示着雨花英烈周执中的壮烈事迹,永远向后来人讲述着周氏“兄弟英烈”壮烈而感人的故事。(作者系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展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