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有段尘封的父爱故事应该被世人知晓,这位父亲将“小爱”融进“大爱”,将孩子的未来,种进民族解放的沃土。虽然他从未和孩子共度父亲节,却用生命和信仰为子辈指明前进方向,让这段跨越时空的父子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当冷少农收到六岁的儿子写给自己的信时,指尖轻轻摩挲着那稚嫩的笔迹,心中无限感慨自己离家时还尚在襁褓的婴儿,如今竟能读书写信,他满怀激动与喜悦之情,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字字珠玑,感人至深。
然而,这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却是唯一也是最后一封信,成为这位年轻父亲留下的绝笔家书。
冷少农的儿子冷德昌从小便对父亲充满了好奇,他肯定有很多疑惑,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有父亲陪伴在身边,而他的父亲却常年在外,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偶尔寄来的家书,或许是他唯一能接近父亲的方式。为了保存好这些家书,冷德昌把厚厚的家书放在了后墙的坛子里,既防潮又防老鼠,还不会被发现,最后,这些信都捐给了国家。
冷少农是隐蔽战线上的重要成员,是一位功劳深厚的中共地下党的传奇特工,作为红色情报战线的先驱,他的一纸情报可抵百万雄兵,甚至能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他青年时代爱国忧民,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触到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著作,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将自己的名字“肇隆”改为“少农”,立志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事业贡献一生。
1925年,冷少农怀揣救国理想,告别母亲、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毅然离家赴广州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工作,后担任周恩来秘书。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他利用与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同乡关系,打入敌人内部。他潜伏在敌人心脏位置,白天周旋于达官显贵之间,夜晚化身特工破译密电,利用在重要部门任职的便利条件成功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为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身份的特殊性,他长期不能回家,也无法向家人解释他为之努力的事业,母亲曾因为误解他贪图富贵,忘却责任来信责骂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冷少农秉承对党忠诚的原则,独自咽下苦楚,在给母亲的信中委婉解释:“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直到冷少农牺牲多年之后,他的事迹才被世人知晓,他的选择才被家人理解。
在事业上,他坚若磐石,但他内心始终有一个柔软的角落,那是他对家人的愧疚与惦念。他藏起喜怒哀乐,显得无所不能,却忘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何曾不想陪伴孩子成长?
每当深夜,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时,他就铺开信纸,用文字抒发心底深切情意。骨肉分离,未曾尽过父亲之责,始终是他心里的隐痛。
1931年,冷少农收到了来自儿子的信,这让他百感交集。在给儿子的回信中这样讲道:“苍儿,收到你的信,使我无限的欢欣!使我无限的惭愧!你居然长这样大了,你居然能读书写字,并且能写信给我了,我频年奔走,毫无建白,却得你这一个后继希望,这使我是多么的欢欣啊!”他既为自己有“后继的希望”而欢喜不已,也为自己没能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感愧疚,展现了一位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大义。
冷少农用肩膀扛起自己的使命,同样,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碌碌无为,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儿子的深切期望:“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为一极平凡而又有能力 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他希望儿子将来能为国家和人民继续矢志不渝地奋斗!他站在解决全人类问题和困难的高度教导儿子,本身就有着超乎常人的视野和胸怀,这是作为革命者的父爱,也是超越小我、甘愿奉献的大爱。
“苍儿,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这是冷少农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句话,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最诚挚的祝愿和教诲,也表明了他即使身陷囹圄,仍旧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无比希望儿子能向着光明奋勇向前,拥有新生。
1932年,冷少农因叛徒出卖,潜伏身份暴露,被捕入狱,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英勇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2岁。他的一生,都未曾与儿子有过短暂的幸福与安宁,在割舍骨肉亲情时,他又何尝没有过心如刀绞,可为了光明冲破黑暗,为了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更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他只能选择向前走,一直走到倒下的那刻!
这封绝笔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所流露的柔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父亲的爱与期望,只可惜纸短情长,道不完深藏于心的绵长情意。这封信也像明灯一样照亮了冷德昌前进的路,他时常谨记父亲的教诲,感念父亲的牺牲,并且如父亲期望那般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未来,也是为儿子,为千千万万的孩子铺就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