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南京篇:“一条红线”串起红色工运文脉

发布时间:2025-06-03 15:55 来源:全国总工会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

100年来

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推出

“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

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走过红色故都

瑞金

今天我们的工运城市之旅

来到第八站

南京

南京是我国较早兴办近代工业

产生第一代产业工人的城市之一

红色工运资源丰富

诸多工人运动先驱

在这里,留下了

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足迹

探寻南京红色工运文脉

感受南京工人运动风雨历程

……

南京市秦淮区

贡院街95号

夫子庙步行街内

一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

静静矗立

这里是江南贡院明远楼

是古代科举考场

也是南京第一个总工会的成立地


1927年3月25日,为适应革命斗争新形势,中共南京地委在江南贡院明远楼成立了南京总工会和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昔日的科举考场就成为南京工人运动的中心。

南京总工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查1927年3月24日发生的“南京惨案”损伤情况,揭露帝国主义暴行。经过多方走访,南京总工会完成了一份列有伤亡者姓名、人数、房屋焚毁情况的详细报告,并在文末敦促政府向英美严正抗议:“非达到赔偿损失,撤退内河外舰,惩办凶手,向我政府及人民道歉不止。”

南京总工会成立后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则是协助各界工人建立行业工会。在文化震等工人领袖的组织领导下,全市200多个基层工会组织很快涌现出来,就连人力车业、香烛业都有所覆盖。有了“靠山”的工人群众坚决地与反动势力和工头恶霸斗智斗勇,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南京总工会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在工人中树立了威信,也赢得南京人民的高度称赞。当时南京流传着一句话:“有事就去明远楼。”

然而,由于遭到反革命政变破坏,南京第一个总工会仅存17天。但它毫不屈服地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英勇斗争的精神,在南京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浦口区江浦街道行知路5号

这里是王荷波生平展暨廉政教育基地

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展馆不仅展现了王荷波的生平和贡献

还能感受中国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


1916年夏,34岁的王荷波考入南京浦镇机厂,成为一名钳工。浦镇机厂名义上为中英合资建造的机车车辆修理厂,实际大权为英帝国主义独揽。英籍厂长和总监在厂里培植爪牙,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地压榨工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王荷波开始接触新思想,并大量阅读《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刊物,他逐渐认识到唯有团结工人的力量进行斗争,才能反抗压迫。

1921年3月,南京地区第一个近代产业工会——浦镇机厂中华工会宣告成立,王荷波先后被选为工会的副会长、会长。

王荷波

1922年夏,王荷波在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铁路的第一名工人党员。同年秋天,王荷波回到南京,在浦镇浴堂街34号组建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浦镇党小组。浦镇党小组成立后,王荷波一边继续通过工会举办浴堂、铁路工人俱乐部等为工人谋福利,一边利用夜校等形式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在南京地区开展斗争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23年2月8日,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王荷波领导浦口、浦镇铁路工人总罢工。1923年6月,王荷波赴广州参加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此后几年,王荷波继续投身革命,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并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27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组织和机关地址。1927年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在北京英勇就义,时年45岁。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遗骸移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雨花台区雨花路215号

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庄严肃穆又静谧

邓中夏等一众工运先驱

在这里安息

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刑场上,邓中夏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英勇就义。

1920年4月起,邓中夏长期在北京从事工人运动,主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建立工会,为北方工人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李大钊为书记,邓中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22年5月1日,邓中夏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工作时被捕。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就义,时年39岁。

邓中夏

南京雨花台不仅是纪念先烈的地方,更是精神的殿堂。通过参观“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将了解到邓中夏、恽代英等雨花英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也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南京市鼓楼区渡江路1号

渡江胜利纪念馆里

有一件特别的“红色文物”

“京电号”

在解放南京的过程中

作为“渡江第一船”

见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光时刻

1949年4月20日午夜,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人民解放军中、东、西三集团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排山倒海地强渡长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倾力驰援下,万船齐发,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在解放南京的过程中,“京电号”作为“渡江第一船”,立下了汗马功劳。

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三十五军经激战解放江浦之后,占领浦口、浦镇,部队集结在江北浦口。22日近午时分,第三十五军接到前指要该军立即进入南京市区的命令,随即一面组织工人扎筏子,一面派人四处找船,准备渡江。

当时,南京国民党守军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把大小船只全都赶到内河。听闻解放军急需船只过江,下关发电厂厂长韩德举派出了工人们千方百计保住的“京电号”小火轮,并安排船员立即升火,开足马力驶向北岸。

4月23日,一〇三师的120名战士,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率先登上了“京电号”,他们在“京电号”上架起数挺机枪,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京电号”多次摆渡,连续往返11个小时,累计搭载了1400多名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完成了它职业生涯里最光荣的任务。

邓小平和陈毅两位首长在听说了“渡江第一船”的故事后,放弃了本打算采用的轮渡,4月25日,他们选择乘坐“京电号”渡江,见证南京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京电号”辗转淮阴、连云港等多地执行水运工作,2009年重回南京,现陈列于渡江胜利纪念馆。     

  明远楼南京总工会成立地、南京长江大桥、江北红色广场、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王荷波纪念馆……近年来,南京市总工会从全市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中,精选17个与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紧密关联的点位,串点成线,精心打造了“一条红线贯南北·因地制宜创新质”红色工运文脉学习体验路线,简称为“一条红线”,将红色工运文脉资源体验线路作为工会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劳模职工疗休养活动的必修课,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岁月更迭 初心不移

工运先驱燃起的红色星火

如今仍在金陵山河间跃动

化作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

分享到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